2013-10-14

ISCO-Göttingen ISCOTAR 50mm / F2.8


鏡頭外觀。

《基本資料》
鏡組:---
光圈葉片:5片。
光圈值:F2.8-F16。
光圈調整機構:有光圈頂針、有A/M開關 型式。
口徑:---
最近對焦距離:0.9公尺。
重量:---

轉接機身為A850。RAW格式拍攝後以原廠軟體轉為JPG檔,對比顏色皆未再經過調整。所有縮圖皆可點選。

  ISCO-Göttingen是 "Ioseph Schneider CO.-Göttingen" 的縮寫 (Göttingen:哥廷根,德國都市名),清楚地說明它是大光學廠 Schneider (施奈德) 的副廠;由 Ioseph Schneider 於1936年設立,如今仍持續生產鏡頭。一般認知兩家公司的分工是由 Schneider 生產高價鏡頭,而較廉價的階層則由 ISCO 負責。雖然如此,但 ISCO 鏡頭的設計又和母公司不全然相同;故此將兩家關係企業所生產的鏡頭直接視為有不同特色的兩家廠商亦無不可。

  這顆 ISCOTAR 50mm / F2.8 是屬於Tessar (天塞) 結構的標準鏡頭 (斑馬鏡)、具有A/M開關。說明白些,這是一顆無論過去或現在都很便宜的鏡頭,結構用料上都沒有啥特殊之處。這麼普通的一顆鏡頭,拍出來的照片會很普通嗎?記得試拍當天的時間是大約下午的兩點左右 (巷弄內、有直射的陽光),看著拍出來的照片令小弟大皺眉頭:顏色帶著一抹灰、有些還有奇異地洋紅色。陽光照射的高光處亮度直接爆掉、顯見寬容度不佳。光圈全開不說、就算稍微縮小光圈周邊畫質改善也有限。當下直接拆下來把它丟掉.....嗯,是收到相機包內。
高光處一片死白。畫面略顯洋紅。

            紅色的門成了洋紅色。           近景立體感普通、邊角畫質不佳。

彩色的畫面中還是感覺得出一抹灰色。中央畫質尚可。




  隨著時間經過陽光開始斜射、光線也變得溫暖柔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照片的顏色恢復了豐富感、也不再有奇怪的色偏出現。光影之間的呈現也還蠻有味道,只是這顆鏡頭反差大寬容度不高的特質是無法改變的:控制照片高光處不死白的話,暗部就無法呈現太多的細節。第一張和最後一張的石獅子是同一隻,說明了這是一支 "使用時間限定" 的鏡頭^^||| :盡量避開陽光強烈直射的時間,除此之外它的表現其實還是對得起價位的。如同先前文章所提及,多數老鏡頭並不是全能鏡頭;尋找每顆鏡頭的使用時機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

  附帶一提,文末照片所呈現的 "漩渦狀散景" 其實是光學設計上的缺陷所造成、存在於部分老鏡的散景中,時至今日也變成了一種趣味;但某些賣家以此為特色來哄抬部分老鏡的價格,小弟認為沒有追逐這些鏡頭的必要,除非您真的喜歡這種看多了會頭暈的散景XD。
算是漂亮的紅色綠色。

          暗部細節有限。                                     光影表現。          

眼睛所見的亮暗部反差沒有這麼強烈。

明顯的漩渦散景。

以最大光圈拍攝下可見周圍成像品質下降,但顏色表現還可以。
算是較不討喜的散景光斑表現。

1 則留言:

  1. 用數位機身來評斷老鏡其實恩恩。因為主要是機身問題比較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