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0

Carl Zeiss Planar 45mm / F2

 鏡頭外觀。

《基本資料》
鏡組:4群6枚。
光圈葉片:6片。
光圈值:F2-F16。
口徑:46 mm。
最近對焦距離:0.5公尺。
重量:約190公克。


  1994年 CONTAX G1 上市時,這顆 Planar 45/2 (G45) 是隨機身推出的第一顆鏡頭。不像現今的 kit 鏡那般雞肋;G45 在當代鏡頭銳利度的評比可是名列第二、也是能直接跟 Leica Summicron 50/2 叫板的鏡頭。從此 "銳利" 就是這顆標準鏡頭著名的印記。此外 G45 的像場相當平穩、解析度也高、桶型畸變輕微不易察覺、因為結構使散景略帶二線性、最大光圈下成像四周無明顯可見的暗角。

  數位時代由於北港香爐 NEX 系統的出現,使得沈寂的 CONTAX G 系統重新熱絡起來。更因為有自動轉接環可以使用,網路上竟然出現 G45 跟 SONY SEL55F18Z 比較的文章:熟悉 SONY 鏡頭群的朋友一定知道 SEL55F18Z 是以恐怖的 MTF 和銳利度著稱;姑且不論結果孰優孰劣,光是拿20年前的鏡頭和當代的鏡頭相叫板還平起平坐這件事,大家也就不難想像 G45 是個什麼樣的角色。 (此外根據網友的說法,即使配上自動對焦的轉接環,G45在A7上的對焦速度目前依然無法跟原生的55/1.8相比,頂多算是堪用的程度。)

  筆者近期購入這顆鏡頭其實是個美麗的意外:最初是為了想買台底片機 G2 來體驗 G28 真正的實力,因為朋友手邊要出讓的 G2 + G45 有合理的價位、加上 G45 也在敗家的名單之列,所以就跟著 G2 提前嫁進筆者的防潮箱了 ^^。
典雅的 G2 + G45。

  說實話,筆者一直對 50mm 的所謂標準鏡頭相當苦手: 不若 35mm 帶景容易表現、也不如長焦容易凸顯主體。手邊目前只有 SONY A 接環的 50/2.8 MARCO (為了微距需求) 和 M42 接環的Carl Zeiss Ultron 50/1.8 (經典構造和特別的散景);曾經試過一些標準鏡頭但來來去去都沒有強烈想要留下的念頭。

  一點都不誇張的說,拿到 G45 接上 A7 拍了幾張之後,我立刻就愛上了這顆鏡頭 ^^。F2 光圈全開下的銳利度對筆者來說就已屬可工作光圈、縮至 F4 時成像的紮實度根本就是一派現代高級鏡頭的表現。配上 A7 所呈現的顏色相當討喜。焦外散景相當柔和、一般條件下二線性輕微不易察覺;配合前述焦內的銳利度,使得主體極易凸顯立體感 (尤其是主體在3-5公尺左右的立體感相當令人印象深刻!!!)。最近對焦距離為 50 公分、不若現代鏡頭般容易逼近主體。另一主要的缺點是操作時的困擾:由於鏡頭本身沒有對焦環,因此接上機身後,對焦環會相當貼近機身導致有點礙手礙腳。當然筆者絕對不會說 G45 拿來隨隨便便就能夠壓倒現今一堆高階鏡頭 (畢竟光學和鍍膜的科技也是日新月異),但和那些要價動輒數萬新台幣的鏡頭相比,G45 已經帶給我足夠的驚喜和感動。

  最後筆者的建議是:如果只想幫 A7 找個好的標準定焦鏡能夠輕鬆拍照的初心者,SONY SEL55F18Z 絕對是唯一而且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是想要接觸老鏡轉接樂趣的朋友,G45 乃至於 G 系統都是不錯的選項 (好坑快跳)

 光圈全開的成像。

 散景二線性的情形。

 近拍主體鮮明銳利、顏色討喜。

主體輕易地被分離於背景。

中距離絕佳的立體感!!!

其他參考照片:


轉接機身為 SONY A7。RAW 格式拍攝後以原廠軟體轉為 JPG 檔,部分調整亮度或白平衡。
所有縮圖皆可點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