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0

Carl Zeiss Biogon 28mm / F2.8

   鏡頭外觀。

《基本資料》
鏡組:5群7枚。
光圈葉片:6片。
光圈值:F2.8-F22。
口徑:46 mm。
最近對焦距離:0.44 公尺。
重量:約 150 公克。


  Biogon 是由 Sonnar 衍生改變而來、Carl Zeiss 通常使用於連動測距系統 (Range Finder, RF) 廣角鏡頭的一種專利鏡頭結構。由於 RF 相機缺乏反光鏡,使得 Biogon 鏡頭外觀上有個很大的特徵--鏡頭後玉極為突出、相當貼近底片。配合上對稱式的鏡組設計,使得 Biogon 廣角鏡頭相場平整、變形率極低。這類型鏡頭在推出後馬上受到風景和建築攝影愛好者的喜愛:Contax 21/4.5、哈蘇委託製造的 Hasselblad 38/4.5、乃至類似結構的 Leica Super-Angulon ......等等,至今毫無疑問 Biogon 仍是鏡頭設計的經典之一。

  Contax 28/2.8 (G28) 當然承襲了 Biogon 獨特的優點:正統的對稱式鏡組,變形率之低連蔡司本身專為 SLR 系統廣角鏡頭所設計的 Distagon 結構都無法相比擬;當然也無可避免地一併承襲了邊角失光的特性,稍微縮個光圈就能夠輕易改善。再搭配著名的 T* 鍍膜,G28 在光圈全開下就有相當優良的成像品質、F4光圈下中心到周邊的畫質都相當銳利立體。當然廣角鏡頭的散景相對中望遠鏡頭來說普通了些,但根本上無損 G28 其它令人愛不釋手的特質。


  當初筆者就是看上 G28 輕巧又優異的畫質才決定將 G 系統購入轉接在 SONY A7 上來使用,沒想到它是第一顆購入的 G 鏡頭、卻也是令筆者掙扎許久以致於先寫完 G45、G90 後才動筆的第三篇 G 鏡分享文。之所以拖這麼久,主要是 G28 的數位影像讓筆者很感困惑、不甘心之下又去弄來底片機 G2 後,才終於豁然開朗、有種 "哇~原來這就是 G28 !!!" 內心戲過程的緣故 ^^。

  前段文章提到 Biogon 的鏡頭後玉極度貼近底片的位置,因此直到無反光鏡單眼的出現,G28 才能夠在不破壞性改鏡的前提下進行數位機身的轉接。轉接後數位照片中心向外 2/3 區域的色彩和立體感依然優異。只是底片的位置由感光元件取代之後無法如同平整的底片完整地接受光線:透過鏡組進入邊角的光線太偏斜,導致數位成像時造成邊角畫質崩潰和色彩偏移!!! 簡單地說,原本此鏡的優點和特色竟成了轉接後最大的缺陷...Orz。

  總體而言,如果只是單純想找顆 28mm 廣角鏡頭來轉接數位機身使用,筆者並不會將 G28 列為優先推薦:找顆 M42 或者其他接環的鏡頭吧,Biogon 先天就和 SLR 系統八字不合。倘若您還是很執意地想要將其轉接於數位機身,或許 APS-C 片幅的無反機種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雖然等效焦段轉為接近標準鏡的 42mm 視角,但也同時避免了邊角畫質的困擾。

  But ~~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 But !! 想要真正感受 G28 的輕便性和極優異的成像品質,建議不如就一併購入 G2 底片機吧!! 合購既能夠在價格上更有彈性、又能同時獲得數位影像的方便和重拾銀鹽的美好。上面那張台南市武德殿的照片是 G28 在底片機 G2 上的表現:筆者前後拍過武德殿十來次、數顆鏡頭近五十張的數位影像沒有一張能比此張底片影像更令筆者喜歡。這,應該就是 G28 獨特的魅力吧。

程度不一的色彩偏移 (並非所有的照片都會如此)。

可察覺的邊角畫質下降 (同樣不是所有照片都很嚴重)。

28 mm 視角的張力和優良的成像立體感。

其他參考照片:

轉接機身為 SONY A7。RAW 格式拍攝後以原廠軟體轉為 JPG 檔,部分調整亮度或白平衡。
所有縮圖皆可點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