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6

Carl Zeiss Skoparex 35mm / F3.4

  鏡頭外觀。

《基本資料》
鏡組:5群6枚。
光圈葉片:5片。
光圈值:F3.4-F16。
光圈調整機構:有光圈頂針、無A/M開關 型式。
口徑:50 mm。
最近對焦距離:0.3公尺。
重量:約223公克。

轉接機身為A850。RAW格式拍攝後以原廠軟體轉為JPG檔,對比顏色皆未再經過調整。所有縮圖皆可點選。


  Zeiss Ikon 是1926年在蔡司的主導下合併 Contessa-Nettel、Ernemann、Goerz、Ica 四家相機製造商後所成立,和卡爾蔡司光學同屬於卡爾蔡司基金會下的公司。二戰後 Zeiss Ikon也隨之分裂為東德 VEB Zeiss Ikon Dresden 和西德 Zeiss Ikon AG Stuttgart 兩家公司。1960年代中期西德的 Zeiss Ikon 合併了另一位光學巨人-- Voigtländer (福倫達)。1972年 Zeiss Ikon 停止了相機的生產,部分生產線轉移至 Rollei、部分和日本 Yashica 進行 Contax 的合作計畫。2004年沈寂的 Zeiss Ikon 推出了相容萊卡M接環的旁軸 (RF;Range Finder) 相機 Zeiss Ikon (ZI) 與一系列相對應的鏡頭。

  面對日本光學的迅速崛起,1965年由 Carl Zeiss、Voigtländer、Rollei 當時三大光學廠合作研發 "Icarex" SLR相機來面對強敵的挑戰,可惜最終還是不敵日本光學廠兼顧低價、品質和效能的產品,於1972宣告終止生產。六年間共生產了三種機身機型:Icarex 35/35S/35CS;初期卡口為獨特的 BM 接環、後期才改為通用的 TM (M42) 接環。

  Icarex 機身設計與造工精良、拿在手中的紮實感彷彿精品般令人不住讚嘆當時工藝水準之高超。鏡頭的設計更是空前絕後,三大光學廠的造鏡工藝、光學技術、退火玻璃、合作開發的試驗性鍍膜......無一不是當代最頂尖的光學產物,竟然同時出現在 Icarex 的鏡頭上,現在想來都還令人熱血沸騰啊~~XD (當初就是因為這麼令人腦充血,小弟的防潮箱才會住進這幾位貴客XD)

  Carl Zeiss Skoparex 35/3.4 承襲了 Voigtländer 出色的 "眾神的珠戒" 結構,但是再搭配上蔡司玻璃和試驗性HFT鍍膜後,其成像品質據聞已勝過原本的珠戒。跟手邊另一顆經常使用的 Carl Zeiss Jena 35/2.4 簡單相比下,CZJ 35/2.4 勝在最大光圈以及很近的最近對焦距離,使用上比較接近現代鏡的習慣、泛用性更佳。但是若以成像顏色和品質來說,Skoparex 35/3.4實在是贏上不只一個檔次。

  以小弟實際使用的感受而言,最強烈的第一印象是 "顏色":照片裡所出現的各種顏色都非常飽滿漂亮 (再次說明:底下的照片只有經過RAW轉檔JPG的過程,沒有增加任何飽和度!!!)。整個畫面的成像渾厚紮實,邊角的畫質相當優秀,一派德鏡的特性再明顯不過。散景略帶些微的二線性但不嚴重、點狀光源會有邊緣較深的情形。雖然是廣角鏡且不算大的最大光圈,空間感以及立體感的呈現卻游刃有餘。雖帶有實驗性的鍍膜,但在抗耀光方面當然無法和現代鏡相比,卻也不至於對整個畫面造成全面性的減損;將光源適當地配置在照片中,能夠做出現在很討喜的日系風格^^ 。看照片吧~~


 如此甜膩的桃紅色真的太驚人!!!

每一種顏色都美的無話可說~~

空間感、立體感、散景都相當優秀。

 昏暗的光源以及夜間拍攝的場景。

逆光條件下的畫面。

 其他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